2025年7月3日,聚焦于有机过程哲学、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及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第18届过程哲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在浙江师范大学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暑期班广邀相关领域的学者、青年学子以及积极投身于建设性后现代实践的生态人参与,通过权威学者理论筑基、中西视角跨文化研讨、结合案例探索实践应用路径等模块,进行了深度学习与交流,为学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
开班仪式上,杰伊教授在视频致辞中强调了过程思维的重要性,呼吁我们用一种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去面对地球上的生命体。随后,杨富斌教授、王锟教授、Justin Heinzekehr博士等专家为我们分享了他们接触过程哲学的机缘、学习经历以及过程哲学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最后王治河博士对开班仪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过程哲学日日学、日日新,并鼓励我们在暑期班期间多开口、多交流、多收获。
展开剩余94%课程教学
7月3日至8日,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等主题进行系统讲授,内容涵盖理性功能、生态伦理、教育方法、饮食哲学等多个领域,带来深刻理论探讨与思想启迪。
韩国生态文明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朴晶恩博士深入阐述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念。该理念强调世界是事件、关系和过程的中心,倡导所有实体的互联性,主张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与本地化经济,强调万物内在价值与生态责任。朴博士指出,此理念的有机思维非常契合中国追求和谐的传统,为回答“生态文明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提供了基础。生态文明以生态学为核心,为人类与自然关系奠基,提供未来愿景,促进人类繁荣与地球福祉紧密相连。她呼吁,面对环境挑战,全球需共筑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体系,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郭海鹏教授深入探讨了怀特海《理性的功能》与中庸之道的哲学共鸣。历史揭示了事件进程的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物理自然展示的缓慢衰败导向无序的下降趋势;另一种是生命活动体现的不断进化导向有序的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前提下,郭海鹏教授为我们分析了理性的定义和功能,指出理性是推动生命向上演化的力量,理性可指导对环境“攻击”。而理性分柏拉图式的理论理性与尤利西斯式实践理性,二者结合助力生命发展。郭教授还指出,怀特海深入探讨了理性的双重本质——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理性通过甄别可能性引导生命的上升趋势,是秩序与创新之间的桥梁。怀特海思想与自身多部著作呼应,批判科学唯物论、为思辨哲学辩护,还与中国《易经》《中庸》思想有相通之处,为理解宇宙与生命提供新视角。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怀特海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银发教授”杨富斌教授深入解析了过程哲学的总特征与基本原理。他指出,过程哲学以“过程性”与“关系性”为核心,视世界为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万物互联、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其基本原理涵盖过程原理、相关性原理、创造性原理等,揭示了宇宙自我创造的奥秘。过程哲学不仅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视角,更倡导一种关注当下、尊重多样性的生态伦理观。过程哲学既致力于协调哲学与现代科学思想,同时也在重新评估关于实在、时间和价值的传统概念。
韩国“绿色韩国”项目负责人金永埈博士在课堂中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他提出,生态文明需通过个人体验与社会实践共同推进,承认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他借鉴怀特海思想,主张共生与自创生理念,并批判现代教育割裂知识的弊端,主张以“少而精”的核心思想激发探索的喜悦。金博士还强调法律在生态文明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法律曾将公共资源商品化,如今也能通过生态化转型推动资本回归自然。民主创新和公共领域改革是实践路径。最终,生态文明需通过“共同创造”实现,这场变革始于浪漫的觉醒,成于脚踏实地的共同行动。
韩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主任韩允祯博士阐释了怀特海哲学中“生命与无生命连续体”的核心思想。怀特海批判牛顿式机械自然观,提出所有存在(包括岩石)皆具内在目的性——通过“摄受”与环境互动,形成价值导向的演化过程。实践层面,韩博士提出“关爱事物”的生态伦理,倡导通过修复、共享赋予物品内在价值,呼应怀特海“自然充满血液”的洞见。她强调,唯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等级思维,将文明叙事重构为共生网络,方能实现真正的生态转型。怀特海的进程哲学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宇宙万物皆在创造性流动中彼此成就。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丽教授以“‘现实实有’之思”(Contemplation on"Actual Entities")为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位于怀特海有机哲学八个存在性范畴之首的核心概念——“现实实有(Actual Entities)”的要义。杨丽教授重点强调 “现实实有”这一概念颠覆了传统实体观:日常感知到的事物并非实际实有,而是由无数“现实实有”构成的“集合体”。这种“现实实有”生成后随即消亡,而“集合体”正是在这种“生成——消亡”的变化中展示出其过程性的存在。随后,杨丽教授还介绍了“现实实有”的存在方式、三重特性以及两个面向,收获了学员们的热烈反响。课后,学员们围绕授课内容展开了讨论,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
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美国里昂大学前代理校长保罗·布伯(Paul Custodio Bube)博士进行了题为“The Process Concepts thatInspire Me most(那些最启发我的过程哲学的概念)”的授课。在这次授课中,保罗博士回顾了过程思想如何影响了他的学术和人生。首先,保罗博士通过三句格言回顾了他本人的哲学发展阶段。接着,保罗博士指出,过程哲学帮助他接触到了分析哲学和逻辑经验论所不能接触到的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怀特海和柯布的思辨哲学重新将想象力、冒险精神、创造力的重要性引入哲学。最后,保罗博士认为,他在过程思想中发现了一个契合他的关系性体验、肯定道德责任实在性、沟通历史智慧的连贯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对他的伦理观念和生态实践均有很大的启发。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通过批判工业化膳食模式为我们描绘了后现代饮食哲学的样貌。王治河博士认为,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化膳食模式不仅给人们带来健康危机,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态灾难。通过解构工业化膳食模式违背自然规律的荒谬性和与阶级、性别、种族压迫相交织的不义性,建构起后现代饮食哲学的四大原则:食物议题哲学化、人与食物互成关系、食物行动主义、融通中国饮食智慧与生态文明理念。在课上,王治河博士呼吁,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拒绝食物资本主义、向食物同质化说“不”的“最后一道防线”。
美国印第安纳州戈申学院机构研究与评估主任贾斯汀·海因策克尔(Justin Heinzekehr)博士的授课主题为“Key Concepts in Process Ethics(过程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在授课中,贾斯汀博士分析了过程形而上学的美学性质、过程伦理学的原则、过程伦理学与其他伦理学框架的区别以及过程伦理学的应用。首先,贾斯汀博士构建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形象地指出“美(Beauty)”是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概念,对抗与不和谐正是美的表现。接着,贾斯汀博士分析了“美(Beauty)”“自尊(Self-Respect)”“爱(Love)”“和平(Peace)”“教育(Education)”等过程伦理学的原则。贾斯汀博士对比德性论、义务论、功利主义等伦理学,总结出过程伦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关注道德主体的审美判断能力、每个现实实有 (actual occasion) 的独特价值以及行为对整体美的贡献。最后,贾斯汀博士认为怀特海的教育使命正是过程伦理学的现实应用。除此之外,贾斯汀博士认为过程伦理学还将应用于冲突转化,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锟教授以“《朱熹与怀特海哲学比较》概览”为题,向学员们介绍了该书中的主要内容。近代中国著名新儒家学者方东美曾认为,将怀特海的有机主义与中国传统华严宗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课题。本书正是在此启发下,通过对中西两大哲学家朱熹与怀特海进行比较研究,以探寻二人在有机主义和过程哲学上的“家族相似性”,并分析各自特色和差异。王锟教授在课堂是着重分析了怀特海与朱熹在价值论上的异同,并在最后提出了受朱熹与怀特海洞见所启示的“一道三态说”以尝试回应当代问题和危机,为在场学员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将有机过程哲学的观点对人生观的启迪为切入点,提出了“过程人生”的理念。过程哲学所启迪的人生观是让我们坦然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让我们知道关系的重要。正因如此,我们要勇于做出选择,选择做个浪漫的存在、诗意的存在、创意的存在。将天下的兴亡扛在自己的肩上。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锟教授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第一次握手”为题,通过探索怀特海与其中国弟子们的因缘,为学员们呈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西方学术交流历史。怀特海的贡献不仅在西方传统思想的融合,而且在于兼容东方思想,因其所具有的沟通东西方的这种独特气质,怀特海在哈佛期间吸引了一批中国的钦慕者。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如贺麟、牟宗三、方东美、唐君毅、张君劢、谢幼伟、谢扶雅、程石泉等人,都注意到怀特海与中国哲学的契合关系。可以说不了解怀特海与中国弟子及其私淑者的关系和影响,就不能完整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史真实图景。
青年论坛
7月3日至7月5日三天晚上,青年论坛在正阳中心3号楼102举行。本次青年论坛旨在邀请在有机过程哲学领域有所研究的青年学者分享真知灼见,促进学术交流。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吴狄涛、东莞市泰威电子有限公司行政部主管王一凡主持。
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旺通过梳理国内外艺术疗愈发展概况,研究其疗愈机制,探究艺术疗愈与高中美术课程有机融合、研发美术校本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辩证分析“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解决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健康且美好的人格,促进高中美术课程跨学科综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超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审视教学原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一般教学原则与特定教学原则之间的矛盾调适需借助怀特海的“教育节奏”理论,通过浪漫、精确与综合三阶段的动态协调,实现抽象原则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从过程哲学视角重构教学原则的关系范式,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兼顾普遍规律与情境创新的方法论启示。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靖如指出,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有机哲学的融贯性源于“现实实有”的内在关联,揭示了世界的协同性。这一思想主张教育应超越孤立静态的思维,转向动态的“有机组织”,强调知识在时空中的生成性发展。由此,其核心启示在于学习的融贯性——通过学科间、个体与群体的关联建构知识,促进思维的整合与创造。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家喻认为,怀特海在批判性继承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构了丰富而深刻的有机整体主义自然观。他通过对有机体特征的深入剖析,创新性地将自然理解为由事件及其内在关系构成的、持续演化的动态有机整体,强调自然具有创造力和内在价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怀特海的自然观对于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梁弘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视域,探讨有机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在“有机整体性”维度的深刻共鸣。发言指出,三者均批判主客二分,强调万物互联共生。通过汲取三方智慧:重塑关系性认知范式、推动“过程-整体”导向的实践转型、培育尊重自然的伦理情怀,是面对生态危机的有效路径。最终旨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探寻融合古今中西智慧的创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卢怡指出,谢林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观均反对机械论与二元论,强调宇宙的动态性、内在关联性与创造性。尽管两人相隔近一个世纪,且思想背景不同(谢林属德国观念论,怀特海属过程哲学),但他们的自然哲学观存在着深刻共鸣。他们都反对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并非死寂的、纯粹被动的客体,而是蕴含着具备内在活动性的主体性维度。
深圳盘古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金振豹先生认为,道家和儒家传统的核心是一种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以及与之相应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观。此种宇宙观和生命观一以贯之,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它们在过程哲学那里得到更为清晰的阐释,同时可以反过来丰富过程哲学并推动过程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何羽指出,面对全球生态困境,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均难以解决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在此背景下,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宇宙观和动态生成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因此,将怀特海生态哲学融入中国语境,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沈文悦指出,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将教育分为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三阶段,为写作教学困境的突破提供了新思路。浪漫阶段,通过故事、歌曲等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与好奇心;精确阶段,系统传授语法、词汇、写作技巧等知识;综合运用阶段,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写作。这种思想还注重个体差异与自由纪律的平衡,助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吉如意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学术探索的深度与广度要求我们更需理解怀特海教育哲学的精髓,主动构建一条基于自我觉醒与内在驱动的成长之路。本文将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石,结合研究生学习特征,探讨如何在知识探索中实现真正的自我生成与超越。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博认为,马克思基于实践观点、阶级斗争立场以及“现实的人”理念,将教育视作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而怀特海立足于过程哲学,将教育看作是不断生成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与马克思的教育目的论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他将马克思和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进行比较,以期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魏志霞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和平”的相关论述,源于中华文明“和”的传统底蕴,更着眼于世界发展大势,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全球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能高质量发展自身,也能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泉玉通过比较莱布尼茨“单子”、怀特海“永恒客体”与朱熹“理”的形而上学建构,揭示中西哲学对“超越经验之实在”的不同理解范式。三者对“超越性”的建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西方逻辑预设型形而上学与中国伦理实践型形而上学的深层分野,为现代哲学反思实在论提供了多元参照。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吴燚盛指出,综合生态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观点来看,共同体思想是生态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议题,它以生态为基点,结合多重视角来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将有机思维的普遍相关性原理奉为共同体最根本的遵循,进而对二元论思想发起猛烈批判,并最终擘画了以有机整体性、经济稳态性、绿色发展性、生态民主性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生态文明共同体。生态后现代主义共同体思想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即地方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宇宙共同体,每一维度都有其不同的指向。
一团火与满天星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公益协会的钱健帮先生将过程哲学中的关系性原理运用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中,分享了现代社会的社交礼仪文明理念,令学员们收获颇丰。
校外考察和交流
7月5日、7日,本次暑期班精心策划并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校外考察与交流活动。活动期间,师生们满怀热忱与期待,先后奔赴义乌国际商贸城、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国婺剧博物馆以及古子城等极具代表性的地点。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师生们穿梭于琳琅满目的摊位间,感受着这座“世界超市”蓬勃的商业活力与多元的贸易文化;步入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精美的木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大家沉浸在巧夺天工的艺术世界里,探寻着传统木雕技艺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走进中国婺剧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与生动的展示,深入了解婺剧这一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与发展历程;而在古子城,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悠久的历史遗迹交相辉映,师生们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全方位、深层次地对金华的经济、文化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调研。
结业仪式
7月8日上午,第18届过程哲学(建设性后现代)暑期高级研讨班结业仪式召开。首先,杨丽教授、王锟教授、王治河博士、Justin Heinzekehr博士、Paul Custodio Bube博士等专家先后表达了对本次暑期班圆满结束的祝贺以及对每个参会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感谢,整个暑期班举办的全过程完美地体现了过程哲学的“合生”理念。同时,各位专家也希望大家未来能够继续学习过程哲学,将过程哲学的理念运用于各个领域,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随后,各位学员上台接受专家授予的结业证书,并各自发表感言。
在这骄阳似火却又充满希望的时节,本次暑期班的学习之旅已然落下帷幕。从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到校外调研时对金华经济文化的深度探寻,每一个瞬间都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我们记忆的天空。学员们在权威学者的引领下,筑牢了理论的根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研讨中,拓宽了思维的边界;在实践案例的剖析里,探寻到了理论落地的路径。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繁华、东阳木雕博物馆的精巧、婺剧博物馆的韵味、古子城的古朴,都化作了学员们成长路上的珍贵养分。在这里,学员们收获了知识、结交了朋友、提升了能力。虽然暑期班已经结束,但探索之旅永不止步,愿每一位学员永远都能保留这份珍贵的记忆和感动,在有机过程哲学、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及生态文明研究的领域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重逢,共同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虞安妮,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即将入职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薛佳浩,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即将入职单位:绍兴市稽山中学),
张博,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于:山东省大牛时代配资-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资金杠杆-配资炒股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